引子:
一堵厚实的高墙,隔绝了外面的世界;一幅冰冷的手铐,失去了原本的自由。看守所,这个对大多数人来说十分陌生,甚至有些不寒而栗的地方。有着这样一群人,日复一日的巡视检察、劝诫谈话、提供法律咨询,倾听着在押人员的心声,维护着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让迷惘的人生重燃希望,让墙外的亲人安心慰藉……他们就是派驻看守所的检察官——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的法律监督者。今天,让我们跟随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驻所检察室检察官王陆平的脚步,一起了解这份神秘而庄严的事业。
件件有回复事事有落实
一天清晨,驻所检察室检察官王陆平和往常一样,对监区监房挨个巡视,并逐一打开“检察信箱”。这是2013年起,驻所检察室在每个监房门上安置的新设施,在押人员可以通过信箱随时反映问题,控告、申诉、举报,提出需求等,至今共收到各类来信14封。
当王陆平检察官打开第七个信箱时,一个黄色的信封静静地躺在里面,上面端端正正地写着“致驻所检察室尊敬的王检察官”。“是不是又有哪位在押人员遇到什么困难了?”正想着,王陆平打开信封,却发现信里这样写到:“×监区×监室全体在押人员以非常诚挚的心,对您的关怀和贴心,表示感谢。”
原来,几天前,在押人员王翔向王陆平检察官反映,晚上睡觉有些冷。当天,王陆平就找到了看守所负责人,建议从库存中拿出被子,并嘱咐晒了之后用。接过暖烘烘的被子时,监室的室友们便提议由王翔主笔,写了这封感谢信。
面对这样一封特殊的信件,王陆平嘴角洋溢出一丝欣慰的笑容,却并没有声张。当同事们翻看工作日志时,才发现了这份被归档的感谢信。“这只是一名驻所检察官应做的‘份内事’。”王陆平这样说。低调、勤恳、务实,或许就是他入选全国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一级人才库(侦查类)的原因所在。
像王陆平这样的驻所检察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陌生的称谓,但他们作为长期驻扎在监管场所的检察人员,同样肩负着捍卫法律公平正义的责任,他们为维护在押人员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而默默工作。
维权从入所第一天开始
“李强,遇到以下情况你有权提出控告、举报和申诉……”面对这位因涉嫌盗窃罪被刑事拘留的年轻小伙儿,王陆平耐心讲解着他的权利义务,并递上了检察机关制作的《在押人员权利义务告知书》和《检察官约见卡》。“谢谢!”李强接过卡片,仔细翻看着。
几天后,王陆平检察官在“检察信箱”里收到了李强投递的《检察官约见卡》,反映自己的随身物品中有一个相机并不是赃物,但是侦查机关没有发还给他。王陆平向李强当面了解情况后,马上找到案件承办人并查看了《扣押物品清单》。原来,李强被抓获的当天,身上除了盗窃而来的钱包、手机外,的确有一台相机是他自己的。侦查机关将钱包、手机发还了被害人,相机则是交还给了李强的朋友,并办理手续。但因一时疏忽,侦查机关没把这一情况告诉李强。于是,王陆平检察官找到李强,说明了事情的始末,打消他的疑惑。
像李强这样了解了自己的权利义务后,通过约见检察官反映情况,最终得到满意答复的事情时有发生。“羁押期限、扣押物品、求医问药、法律问题等,是在押人员最关心的。”王陆平检察官一边翻看着约谈记录一边说。
为了保证维护合法权益的及时性,检察官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利用与看守所的信息联网系统查看每天新入所人员情况,当发现有新收人员时,立即赶赴监区对他们进行权利义务告知。至今已发放《检察官约见卡》数百张,受理约见180余次。
如果要问,驻所检察官每天最挂心的是什么?那一定是在押人员的身体健康问题。在一次排摸中,王陆平通过细致工作发现了一名入所时未如实陈述病情且入所后从未有过报病记录、就医记录的在押人员乔峰,他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腔隙性脑梗塞、肝囊肿、肾囊肿等多种疾病。王陆平及时建议看守所送医治疗,看守所接到检察室提供的信息后,立即将该名在押人员送至上海市监狱总医院做详细检查,检查结果显示病情严重,医院立即将该名在押人员收治,避免了一起可能发生的病亡事件。
检察官情牵大墙内外
曾有一位在押人员把驻所检察官比喻成“一缕阳光”。静安检察院的驻所检察官们觉得,阳光给人温暖,更重要的是给人光明和希望,为迷失的心灵照亮前方的道路。
张芳是一名30多岁的单亲妈妈,因发现与自己同居5年的男友,竟与“小三”共同出入酒店,便追至酒店,冲动之下对着男友和“小三”连刺数刀,致“小三”失血过多身亡。被囚禁在女监区的她一直情绪低沉,不愿与人交流。
工作经验告诉检察官,这样的人思绪容易走入“死胡同”,产生过激行为。为了帮助张芳打开心结,王陆平多次与她谈话,交流中,发现张芳非常牵挂正在念书的儿子,但又觉得自己的行为使儿子蒙羞,而深深自责。检察官鼓励张芳:“为了儿子,你也要打起精神,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行为。”
在六一儿童节前夕,张芳终于鼓起勇气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希望儿子看到这封信,能理解我的苦心,好好生活下去”。驻所检察室获悉这一情况后,认为寄信并不违背法律规定。在知道该案承办人员将于近期前来提审时,王陆平专门等候,将信件当面交给了承办人员阅看,最终取得了案件承办单位的同意。随着信的寄出,张芳心中的石头也落了地:“无论结果如何,我已经说出了心里话,谢谢你们!”
在押人员魏斌曾是一名国家工作人员,因涉嫌受贿被刑事拘留。他被抓获时,恰巧正准备与妻子共同飞往美国,参加孩子的毕业典礼。被羁押后,魏斌抵触心理强烈,不愿配合反贪局调查。驻所检察室与反贪局共同协作,就孩子毕业典礼的情况予以了解,并及时告诉魏斌:“孩子毕业典礼的情形,通过录像拍下来了。家里人已经看到了,孩子带上博士帽了。”此刻,魏斌才放下了心,交代了自己的所作所为。
驻所检察室的检察官们不仅要面对在押人员,也要面对他们的家属,“不得接受家属请托,不得透露案情”是铁一般的纪律。在缘法而为的同时,检察官们尽力使家属的心得到宽慰。
“我的儿子已经被关进来很久了,这么长时间到底对不对啊?”“阿姨您放心,您儿子的羁押期限我们已经查看过了,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我们驻所检察官的职责之一就是对在押人员的羁押期限进行监督检察。”这样的对话时常能在驻所检察接待窗口听到。
多年来,驻所检察室坚持每周一次 “检察接待”。检察官们向在押人员家属发放检务公开宣传资料,提供法律咨询,安抚家属情绪,为他们答疑解惑。
是否继续羁押检察官来审查
2014年的清明前夕,驻所检察官王陆平接到了在押人员张立的一个特殊请求:“我要出去,到爸妈的坟上给他们磕头认错……”
张立今年50多岁,长期与哥嫂居住。多年来,为了房屋的产权问题,张立和大哥大嫂时有冲突。2013年9月,双方在家中争吵并升级为肢体冲突,报警后民警上门调解,双方才暂且偃旗息鼓,但实质性问题并没有解决。10月,张立大嫂通过12345市民热线希望派出所、居委会能够上门帮助化解矛盾。然而,就在民警和居委干部上门时,张立极力抵触、情绪激动,甚至拔刀相向,在夺刀过程中造成两名民警受伤。张立因涉嫌妨害公务罪被刑事拘留并批准逮捕。
刚到看守所那会儿,张立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不对,态度蛮横。王陆平知道后,找到张立释法说理。渐渐地,张立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性质,悔恨不已:“是我自己一时冲昏头脑,才将与哥哥、嫂子的矛盾转化为对公安民警的不满,亲手把自己送进了看守所,自己的所作所为愧对已经去世的父母啊!”张立提出了
在与检察官交谈时,张立拿出《在押人员权利义务告知书》,指着上面“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条文,问:“这个我可以申请吗?”在得知了张立的意图后,王陆平立刻向院里汇报,对是否继续羁押张某启动审查程序,向承办案件的公诉人了解张立涉嫌犯罪的基本案情、社会危害性及悔罪态度。经审查后,王陆平认为,张立系因家庭矛盾引发刑事犯罪,为一时冲动激情型犯罪,案发后他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有了深刻的认识,认罪悔罪态度较好,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对张立变更强制措施。
2014年3月24日,静安检察院决定对张立取保候审。张立在等待办理出所手续时激动地对王陆平检察官说:“感谢检察机关给我重新开始的机会,我出去之后一定心平气和地和哥哥好好谈谈,争取早点解决困扰我们兄弟俩十几年的矛盾。”
王陆平检察官表示,羁押必要性审查是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新的职责。静安检察院为维护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出台了继续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细则,成功办理了多起相关案件,降低了羁押率,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守职而不废 处义而不回
驻所检察是一个没有休假的岗位,因为维护在押人员合法权益、监管场所安全稳定是“5+2”、“白+黑”,没有停歇的。越是在节假日,驻所检察官们越是忙碌。王陆平说:“很多节日,我们都是和在押人员一起过的。”在三八妇女节,驻所检察官们要给女性在押人员送上节日的问候;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检察官会同看守所共同为在押人员发放传统食品;遇上过年,更是要疏导在押人员情绪……
作为一名法律监督者,驻所检察的任务自然是监督,这就免不了要纠错,要得罪人。但是王陆平从事驻所检察工作22年,却依然坚守岗位,他说:“开展检察监督,目的不是为了挑别人毛病,而是换一个角度看待监管工作。让监管工作更规范,让在押人员获得应有的尊重和权利保障。”2013年以来,静安检察院驻所检察室依法向有关执法机关和部门制发检察公函、检察建议书、纠正违法通知书等数十份,检察监督效果明显。
曾有不少人问王陆平:“你为什么对在押人员那么好?”王陆平总是笑着回答:“在押人员也有自己的权利,这是法治文明的体现。”没有大道理,却是最真实的法治精神。
(文中在押人员均使用化名)
刊登于《检察风云》 作者:严瑾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