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上海1月24日宣布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全市各地区、各部门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最严举措,细化落实各项联防联控措施,坚决遏制疫情扩散,切实保障市民健康和城市公共安全。
作为一名青年检察干警,听说有机会上前线,我第一时间就报了名,2月17日作为静安区检察院第一批志愿者到彭浦新村街道白遗桥居委会开展志愿服务。
第一天就成了小区“臭名昭著”的恶人
白遗桥居民区是个户数多、人数多、居民历史遗留问题多的大家庭,下辖三个小区,近2000户。为了做好人员精准分类,加强社区出入管理,我们制作了红黄绿的“三胞胎”出入证。常住居民是红卡,租客是绿卡。来自重点地区和回沪返沪人员在14天居家隔离期内一律不发放出入证,如有特殊需求申请蓝色次卡出门,隔离期满后可申请更换。我作为志愿者,在永灵小区的北门口协助安保人员做好外来人员信息登记,对进出小区人员测量体温和进行身份核查。
新政策的实行,小区居民们普遍还不是很习惯,“出入证拿一下”这句话不知道自己说了多少遍。无论是不是老面孔,不管有没有几分钟前刚刚查,只有见证才能进出。爷叔阿姨从口袋里拿出入证时,香烟和零钱常常被夹带着掉出来,我一个上午就解锁了十几次拾金不昧的成就。
“我上海人啊,别查了,带了带了!”“烦不烦啊,一天到晚证证证!”……
面对诸多的不理解,我作为志愿者必须做好最简单的解释,讲好防疫的重要性。
“爷叔,阿姨,我们就是来麻烦你们的,你们多麻烦一点,我们多麻烦一点,病毒才进不来,为了安全,这段时间拜托你们了。”
同样有着困惑的还有小区里居住的年轻人,刚刚回到上海,对这里的政策还不了解、不清楚,想出门买个菜,就满脸疑惑的被我拦下......
“什么出入证?哪里办?”“过了隔离期,带着房屋租赁合同、单位的复工证明以及身份证到居委会就可以办理长期的出入证,如果在隔离期内,建议通过手机APP买菜或者外卖解决日常饮食需要。”
新政策实行的当天,还有着不少居民不太理解,这需要我们努力地去疏导和解释,但是在进出管理上,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地去完成,疫情当前,容不得一点马虎,任何所谓的“通情达理”都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个“恶人”我们必须做,容不得我们去推诿搪塞!
小小出入证联系着家长里短也是千头万绪
如何减少高峰期人员接触,减少拥挤的可能?在经过和安保人员协商,我们设置了进出两个检查口,并拉长了检查距离,并在检查口设置了提示牌,提醒居民提早将出入证拿在手中后通过。
根据规定,没有出入证就不能进出小区,本以为简单的检查,却有着很多难以预料的小问题:
“我不是这个小区的,但是我妈80多了,每天我都要给她送饭菜。”
“您看先这边身份证登记一下,我们给您办个临时证件当天有效,以后您可以拿着您母亲的出入证进出,您看可以么?”
“每家只有两张出入证,但是我家有七口人,四个都要上班的,咋整?”
“您的情况我们了解了,可以拿着户口本、房产证和单位的复工证明到物业多办两张”
“一不小心出入证被我洗衣机里洗了,怎么办?”
“拿房产证和身份证到物业,我们给您补办!”
“我爸年纪大了,脑子不是很清楚,你们是否能让他尽量呆在家里?”
“好的,您方便提供一张老人的照片么,我们会尽力劝阻。”
为了解决这些最最基础的问题,我们尝试过开临时证明,帮他们送饭送菜,提供货架在门口存放快递……百姓之事无小事,每一件都联系着千家万户的生活日常。
这周阳光灿烂,春天已经不远了
近日,上海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令人欢欣鼓舞。年后连日的阴雨被这周的阳光驱散,每天都是艳阳天,出来买菜和走动的居民越来越多。
他们已经开始习惯了进出使用出入证,在到门口之前就提前进行准备,快速通过。门口的矛盾越来越少,居民们都相当配合。
一个阿姨给我们检查完出入证后,亲切地说:“还是检查得严一点好,小伙子,辛苦了,谢谢侬!”“不客气,阿姨。”
外来的年轻人们,过了隔离期的都拿着复工证明到居委会办好了出入证,开始了正常的工作。隔离期的都在手机app上订好了菜,宅在家里做“中华小当家”。
在社区做志愿者的几天,也是我收获最大的几天,居民性格迥异,工作也是千头万绪,要和他们做好解释和交流沟通,需要我们下苦功夫,去了解他们的所需,去解决他们所求。
然而,复工的日子才刚刚开始,小区门口的人流量也在逐步加大。好的消息越来越多,居民对于战胜疫情的信心也是越来越高,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这个时候,我们越是不能掉以轻心,切勿心存侥幸,不能放松警惕。要为社区守好这道门,为小区居民守好那道警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