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不会掉馅饼,贪小便宜吃大亏,与钱相关要注意,心存侥幸不可取。我们一辈子的积蓄来之不易,一定要把钱袋子守好,不能一时‘上头’,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检察官的案例鲜活又真实,小口诀生动又顺口,道理讲得清清楚楚,犹如炎炎夏日里的一缕‘清凉’,让我们保持头脑清醒。”共和新路街道“银盾项目”负责人黄月华听完讲座这样说。
近日,静安区检察院老年人检察办案团队携手金融检察办案团队,在共和新路街道组织开展“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防范非法集资法律大讲堂专题活动。检察官针对办案中发现的涉老金融诈骗多发现象,主动总结犯罪手法,进社区为“余晖志愿团”成员和70多名社区老年朋友现场普法。
非法集资手段多 把握本质是关键
针对老年人非法集资的常见套路有哪些?
老年人如何精准识别非法集资陷阱并有效防范?
……
金融检察办案团队干警田娜从老年朋友最感兴趣的案件讲起,从假借私募基金、P2P网络借贷、发售原始股权等为幌,到以保险代理公司、购买各种藏品等名义进行非法集资,她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故事,详细剖析了非法集资的各种手段,总结了画饼、造势、吸金、跑路非法集资常见“四部曲”,揭示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等非法性、公开性、利诱性、社会性“四大本质”,用以案释法的方式向社区老年朋友普及非法集资的常见类型、特征等内容。
非法集资犯罪手法繁杂多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牢牢把握其本质就一定能识别非法集资,远离金融诈骗。针对常见的思维“误区”,检察官再次敲黑板、划重点。
三个“误区”
➡ 有证照并不一定都可靠!
有工商税务登记执照,甚至营业执照上包括资产管理、投资咨询等,但无金融业务牌照或超范围经营,即使冠以财富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名义,也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募集资金。
➡ 有实体经营场所、媒体上有宣传广告也不一定安全!
犯罪分子常在商业闹市区的高档楼宇或街面设办公地点,展示公司“实力”,甚至邀请明星等参与宣传等,这些都不是投资安全的“护身符”。
➡ 公司承诺的年化收益率不高也不代表投资安全!
年化收益率高低并不能作为判断投资安全的唯一标准,收益率低一点不代表就一定安全。
发挥“余晖志愿团”辐射作用 打造基层涉老检察阵地
在活动现场,老年人检察办案团队负责人马烨雯结合自身办案经验,指出大部分涉老刑事案件中,犯罪分子正是以蝇头小利吸引老年朋友们的关注,用“小诱饵钓大鱼”的方式进行非法集资。针对上述三个“误区”,她提出三个“远离”的小贴士,提醒老年朋友们要左看特征右看来源,上看回报下看资质,远离非法集资。
三个“远离”
➡ 看特征。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超越权限批准、承诺还本付息、向社会不特定对象筹资、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集资的理财产品,要远离。
➡ 看回报。承诺保本保息或回报率远远高于银行利率的理财产品,要远离。
➡ 看资质。可以给相关监管部门打电话,请专业人士分辨理财产品性质。资质不清、理财信息来源驳杂的产品,要远离。
顺口溜一下活跃了现场氛围,“余晖志愿团”成员纷纷表示,不仅自己要牢记防诈口诀,更要结合街道“银发盾牌”项目,充分发挥同龄人优势,以“老年人引领老年人、老年人影响老年人”,将反诈知识、防诈意识传递至身边的每一位朋友,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
本次防范非法集资法律大讲堂活动以社区为“阵地”,点燃反诈“星链”,激发社区“反诈大潜能”,打造符合静安特色的基层涉老检察普法阵地,全方位提升老年人风险防范意识。
下一步,静安区检察院将持续聚焦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把“静心护老”融入“检护民生”专项行动,拓展涉案老年人司法保护多元化途径,探索更多涉老检察融合履职的真招、实招,进一步做实做优检察为民,以“检察蓝”守护“夕阳红”,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素材来源
老年人检察办案团队 金融检察办案团队
文字丨杨乙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