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明月,清风送凉,这里是海拔3200多米的香格里拉。当迪庆检察机关的领导、同事在机场为我戴上哈达,道一声‘扎西德勒’,这场跨越千里的援滇之约正徐徐展开。”
2025年5月14日,根据组织安排,静安区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青年检察官褚年越走进香格里拉市人民检察院,开启为期半年的援滇之行。两个多月的时光转瞬已过,让我们跟随他的视野,一起感受这趟跨越千里的格桑花“凝香”绽放之旅。
援滇之行——一次履职挑战
抵达香检之初,我便加入第二检察部“格桑花”未检工作室,参与相关案件办理。此前专职办理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我,对未检业务不太熟悉,面对被侵害的少数民族未成年人,开展附条件不起诉考察、心理疏导等工作时,本领恐慌之感油然而生。好在身边同事毫无保留地“传帮带”,加上自己抓紧查阅资料“补课充电”,才逐一攻克办案中的难点堵点。期间,我还参与办理了合同诈骗,虚开发票,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等各类案件,对于长期专注知识产权检察领域的我而言,每类新罪名都是对法律素养、业务能力的全新考验,也倒逼自己加速拓展知识边界。
工作中,我多次参与跨部门联席会议,与香检同仁共同研讨疑难复杂案件。一次次观点交锋让我深刻认识到,案件办理的难易程度从不因地域而有别。精准把握“三个善于”的实践要求,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是全体检察人共同的价值追求。
办案间隙,我承担了“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司法专项监督”工作方案等多项文件材料撰写工作。原以为长期积累的公文写作经验已足以应对,却因对香检履职特点把握不足,初期文稿数易其稿,通过深入学习了解当地检察工作实际,我才逐步找准写作切入点,使材料更贴合基层执法司法实践需求。
援滇之行——一次法治交流
香格里拉市下辖7乡4镇,常驻人口约18万人,以藏族为主,此外还有纳西族、彝族、白族等十多个民族。当地乡镇经济以畜牧业、种植业为主,提升人民群众法治经营意识,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是检察工作服务大局的重要课题。
为此,我跟随着香检二部的周晓君主任开展送法下乡活动。我们驱车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徒步行走于金沙江畔,深入乡镇集市、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为畜牧、种植企业负责人及农户开展专题普法,重点讲解经营活动中常见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
得知我长期从事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办理工作后,香检同仁主动与我探讨当地地理标志保护等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问题,并邀请我讲授相关办案经验。结合香检知识产权案件办理实际,我精心准备了时长一个半小时的讲义,讲座中还分享了个人整理的知识产权法律适用指引、典型案例汇编等学习资料,力求为提升香检知识产权案件办理质效提供务实参考。
援滇之行——一次精神洗礼
援滇期间恰逢“七一”建党节,我参加了香格里拉市人民检察院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集中学习会、院党支部开展的建党104周年主题党日等系列党建活动,亲身感受藏区检察机关党建工作的鲜明特色,在红色教育中接受深刻的精神洗礼,对新时代政法干警的使命与担当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
周末闲暇之余,我走进藏区的山川大地,在虎跳峡感受“金沙水拍云崖暖”的磅礴气势,在雨中的阿布吉措徒步十多公里登上海拔4500多米的山顶,在无底湖静谧的湖畔伸手去触摸近在眼前的云彩……这些壮美的自然景观,不仅让我领略到祖国山河的辽阔壮丽,更让我深切体会到,守护这片土地的安宁与和谐,是每一名检察干警义不容辞的责任。
此次援滇经历,承载着太多需要铭记的温暖与力量。感谢迪庆州、香格里拉市两级检察院的领导和同事们,他们的关心和帮助,助我度过初到这里的高反不适,让我快速融入这个团结奋进的集体;感谢上海市检察院、静安区检察院的领导和同事们,他们始终关心我的工作生活,为我在未检等新业务领域提供专业指导;还要感谢家人的默默付出与大力支持,让我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援滇工作。
援滇之行虽有期限,但这段浸润着香检特色的履职历程、同事们真挚的“扎西德勒”祝福,以及高原上绽放的格桑花,都已成为我从检生涯中弥足珍贵的记忆,并将持续激励我在检察道路上笃定前行。
文字 | 褚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