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店铺没流量、销量差,不少商家都会为此发愁。为了让自己的店铺能被更多消费者看到,有些商家可能会选择“另辟蹊径”,而这往往容易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近日,静安区检察院办理了一起诈骗案,被告人贺某某以能够为商家购买外卖平台内部流量包、帮助置顶、删除差评等借口,骗取商家钱款。
轻信“内部员工”
商家多次转账购买“流量包”
阙某某是静安区一家餐厅的经理。2024年6月中旬,他结识了一名外卖骑手贺某某,对方自称负责外卖站点员工调度,还神秘兮兮透露:“现在外卖平台有新客流量包活动,买了能大幅提高店铺曝光度!” 阙某某一心想提升外卖销量,没多犹豫,就支付了第一笔费用。
此后两个月,贺某某以流量包续费为由,多次要求转账。阙某某看不到实际效果,心里犯起了嘀咕。察觉到怀疑,贺某某立刻组建微信群,拉来名为 “小林” 的 “资深运营”。可阙某某发现,两人说话语气、用词习惯如出一辙。与此同时,阙某某在购买流量包过程中,发现店铺出现了差评,便找到贺某某。贺某某承诺能为其删除差评,并且还能在“双十一”期间为店铺提供置顶服务。然而,在多次购买流量包后,阙某某发现店铺销量没有起色,并且贺某某承诺的餐厅置顶服务也没有兑现,遂怀疑自己可能被骗,于是向公安机关报警。
为还欠款编造谎言
自导自演实施诈骗
2024年12月27日,侦查人员抓获犯罪嫌疑人贺某某。据贺某某交代,自己是某平台的骑手,日常也负责配送区域调度工作。2024年6月初,他根据公司要求走访商家时结识了阙某某。当时,阙某某的餐厅缺员工,贺某某便将自己的朋友介绍到餐厅上班,由此与阙某某逐渐熟悉,两人加了微信。6月下旬,阙某某向贺某某抱怨店里生意太差,询问是否有外卖平台的流量包可以购买,为店铺引流。
尽管彼时的贺某某没有购买渠道,但为了赚点钱偿还外债,他便决定骗阙某某向自己购买所谓的流量包。每次需要转账的金额是贺某某随口编造的,阙某某却都相信了。实际上,贺某某根本没有能力为阙某某购买流量包,也从未购买过。
后来,面对阙某某对流量包效果的质疑,贺某某为了继续骗取钱财,用自己的微信小号拉了一个三人群,将自己的两个账号和阙某某拉进群中,骗阙某某称之前找的运营能力不行,重新找了能力更强的运营“小林”,以此打消阙某某的疑虑,让他继续购买所谓的流量包。在讯问中,贺某某还承认自己声称能帮助删除店铺差评、将店铺在APP内置顶等承诺均无法实现。
2025年3月21日,案件移送至静安区检察院审查起诉。检察官审查全案证据材料,依法讯问犯罪嫌疑人贺某某。经查,2024年6月,贺某某根据某外卖平台要求走访商家时,结识餐厅经理被害人阙某某,后虚构为阙某某经营的餐厅购买内部流量包,帮助提高餐厅在外卖平台客流量、帮助置顶、帮助删除差评等理由,先后骗取被害人钱款共计人民币1.6万余元。
检察官认为,被告人贺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应当以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日前,静安区法院依法作出判决,以诈骗罪判处贺某某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
检察官普法
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网络交易平台为商家与消费者构建起高效便捷的沟通桥梁。然而,部分不法分子却利用商家渴望提升流量、销量的急切心理,编织各种诈骗陷阱。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依靠不正当手段删除差评、提升排名,不仅违背商业道德,还可能违反平台规则与法律法规,严重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对此,检察官提醒,商家应通过正规官方渠道了解平台规则与推广服务,对陌生人宣称的“内部渠道”“特殊服务”保持高度警惕,切勿随意转账汇款。唯有坚守顾客至上的理念,秉持诚信经营的原则,方能在市场中长远立足。
文字 | 阮婷
(文中涉案人物等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