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登门提供免费保洁,是馅饼还是陷阱?近日,徐汇区人民检察院办理了一起以“免费保洁”为诱饵,实则高价兜售清洁剂的诈骗案件。
不法分子瞄准老年群体,打着“免费保洁”“多买多福利”的旗号,以话术推销、情感绑架等手段,诱导老年人购入价格畸高、远超实际需求数量的廉价清洁剂,三十余名老人被骗二十余万元。“免费保洁”的背后究竟暗藏着怎样的套路?
“免费保洁”幌子下的连环陷阱
2024年8月,家住徐汇区的张阿姨独自在家休息,一名女子敲响了她的家门。
“你好,我是做保洁的。你家里的油烟机需要清洗吗?我可以帮你免费清洗下。”该女子拿着清洁工具,声称是保洁公司派来提供免费保洁服务的。想着家中确实需要做下清洁,于是,张阿姨便欢喜地让该女子进了门。
进门后,女子熟练地拿出随身携带的清洁剂打扫了起来,然而没过一会儿,另一名女子也上了门。“二人说是一起的,第一名女子在旁边打扫,第二名女子就会一直在旁说阿姨,你看这清洁剂效果多好,擦得多干净,一唱一和的,有点撬边的意思。”张阿姨回忆,“之后她们就开始和我推销她们的产品,还给我看了网店的价格158元一瓶,说现在买只要99.8元一瓶。”
在两名女子的吹嘘下,张阿姨一时心动买了两箱,然而就在此刻,又有第三名女子登了门。
该女子自称是前面两名女子的经理,管理权限高,如果多买还可以继续送免费保洁,买到一定数量则可以送终身保洁。不仅如此,三人还和张阿姨唠起了家常,哭诉着“经济环境不好,公司业绩又高,做不出业绩就要被开除,自己还要租房生活”等等自身的不容易。于是,一套“连招儿”攻势下,张阿姨总计花费6万元购买了20箱共600瓶清洁剂。
遭遇相似情况的还有三十多名老人。“等到老人们后续再联系对方,要求对方提供承诺的保洁服务时,要么发现对方留的手机号码是缺位的,要么发现自己被拉黑了。对于像张阿姨这种购买了特别多瓶,承诺终身保洁的,他们会上门个几次,但每次都要求保洁人员一次性用掉4-5箱清洁剂。”承办检察官介绍道。
专盯银发族的“温情生意”
2025年2月,犯罪嫌疑人程某某被移送审查起诉。调查显示,2023年8月起,程某某便组织人员至本市徐汇区、静安区等区域居民区,以老年群体为主要作案目标,实施上述诈骗。
据查,以程某某为首的犯罪团伙,一般会以虚构的“家政公司活动”或“街道服务”为名,宣称可提供免费保洁服务,以此获得进入被害人家中的机会。在服务过程中,“业务员”便会通过虚构清洁剂效果、赠送后续免费保洁以及扫产品二维码展示“官方”价格,宣称自己售价较低等手段,骗取被害人购买清洁剂。
期间,假如被害人不愿意购买,“业务员”就会通过卖惨的方式,利用被害人的同情心、不愿意占便宜的心理或对被害人软磨硬泡,诱使被害人购买清洁剂。而若是被害人顺利同意购买,其同伙便会冒充“经理”送货上门,并谎称“多买多赠享受更大优惠”或“新员工转正需完成业绩”等等事由,进一步诱骗被害人大量、重复购买该清洁剂。经审计,以程某某为首的犯罪团伙涉案金额共计人民币20余万元。
近日,经徐汇区人民检察院依法审查起诉,徐汇区人民法院依法以诈骗罪判处程某某有期徒刑三年二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四万元,扣押在案的清洁剂予以没收,退赔款发还被害人,并判处其他犯罪嫌疑人相应刑罚。
检察官说法
本案中,犯罪分子以“免费保洁”为幌子,通过虚构身份、价格优惠、赠送保洁、情感诱导等手段骗取被害人信任,进而骗取被害人钱财,属于典型的诈骗行为。
免费的商品或服务背后,往往都隐藏着深深的陷阱。检察官提醒,购买商品时,务必选择正规的商超或渠道。对于上门宣称“免费服务”(如免费检测、免费清洁、免费赠送)的活动,务必保持高度警惕。应要求其出示有效工作证件,通过社区居委会、物业或相关单位官方渠道进行确认,核实活动组织者的真实身份和资质,切勿轻易让陌生人入户。如遭遇类似情况或已造成财产损失,请务必保留相关证据,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