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年02月21日 作者:李欢 周祎 来源:上海法治报 版面:A05
曾在奢侈品店内工作的何云自称“有门道”,能以低折扣价格代购奢侈品。其实,何云因沉迷“百家乐”,早已债台高筑。在微信上联系好买家,收到货款后,他将这些钱通通拿去还赌债。何云以此方式,接连骗取两名被害人购物款8万余元,一审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其有期徒刑4年,罚金8000元,并责令退赔全部违法所得。被告人不服判决提起上诉,经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审查,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建议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日前,二审法院采纳了检察机关的意见。
为获赌资,设局诈人钱财
何云,28岁,上海人。大学时,他学的是服装设计专业,一年的学费就要6万多元,但是何云没有好好珍惜读书的时光。他觉得读大学就是混文凭,自己学的专业也没什么意思,大学四年渐渐迷上赌博。其间,他借高利贷参与“百家乐”网络赌博和赌球输掉几百万元,后由其父亲和奶奶帮他偿还赌债。
2011年大学毕业后,何云应聘到奢侈品店做店面布置和导购工作。借此机会,他了解到一些奢侈品进货渠道,也认识了不少买家,工作之余便开始利用微信做起奢侈品代购的生意。工作的几年里,何云并没有戒除赌博恶习,仍旧沉浸其中,平日里用工资、代购收入和家里的补贴填补赌资的窟窿。
2015年4月,通过朋友介绍,何云在微信中添加吴帆为好友。吴帆平日里经常会找人代购各种奢侈品。当年10月,何云离职待业在家,为了获得赌资,他动起歪脑筋……
当年11月初,何云主动联系吴帆,询问他要不要代购奢侈品,正巧此时吴帆有购买需求,何云便让他将需要代购的货品照片和型号通过微信方式告知,何云根据吴的要求给出了报价,双方约定付款一个月后可以交货。吴帆觉得何云是朋友介绍认识,也知道他曾在奢侈品店工作,做过两三年微信代购,聊天中他显得挺专业,交流过程也比较顺利,便放松了警惕。11月底,吴帆曾约何云见过一次面,当面商议代购物品和取货等事宜。
其实此时,何云早已将货款拿去还了赌债,根本没钱代购,心怀鬼胎的何云想稳住吴帆不让他起疑心,便留了一张欠条给他,作为履约的保证,让吴帆不再着急催他。一个月的时间里,吴帆和何云进行了8次交易,共要求代购8双鞋和1件衣服,并根据何云的要求,陆续将7万多元代购款转账到他的银行卡。
未能交货,被害人报警
2015年12月底,约定的交货时间已到,何云玩起“人间蒸发”。吴帆给他微信、短信均无回复,拨打电话也无法接通,加之从朋友那里了解到何云在外面喜欢赌博,欠了很多钱,才开始产生了怀疑。2016年1月15日,吴帆几经周折终于联系到何云。何云在微信回复中道:“我现在没钱也无法偿还,我已经把你的电话给家里人了,这件事情他们会和你联系。”吴帆则表示这件事情要和他联系解决。何云回复,“那没办法了。你去报警好了,我反正也做好坐牢的打算了。”听到何云的这种态度,吴帆知道自己的钱款已无法要回,便向公安机关报案。
此外,根据事后查证,2016年1月,何云也曾如法炮制,通过微信联系了大学同学许琛,称自己可以3折的折扣价买到某奢侈品品牌钱包。许琛听语音确认是同学何云,便不疑有他,找何云订购了几个钱包,支付了1万多元的货款。到了交货时间,何云以货还没收到等各种理由一再拖延。直至3月份,许琛就再也联系不到何云了。这1万多元的货款又成了何云的赌资。
2016年3月28日,公安机关在闵行某网吧内将借用他人身份证上网的何云抓获。原来,他参与“百家乐”赌博又欠下百万余元赌债,怕被人追债连到网吧都不敢使用真实身份。经查,何云将骗取的八万多元都用于偿还赌债和日常挥霍。
(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