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航 王佳璐
2010年王晓林年仅35岁,时任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公诉处副处长,是其中唯一来自检察系统的干部。在接受近一个月的入藏培训后,同行的上海市第六批58人的援藏干部从上海飞往拉萨。援藏三年,他在西藏日喀则市检察分院挂职副检察长,参与部署和查办了一系列大案要案,出色地完成了上海市委和检察机关交付的任务,获得西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授予的二等功。
从硬骨头入手
王晓林从学校毕业,十多年来一直在刑事检察条线的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办案经验。他先后分管反渎、民行检察和公诉等业务部门,办过一系列疑难大案,其中就有上海市普陀区原区长蔡志强受贿等轰动一时的案件。
入藏前,他手里还有一件重大的出口退税案件。该案涉及10余名犯罪嫌疑人,涉案金额上亿元,案件线索和证据情况极为复杂。要离沪了,此案固然可以转手他人,但为节约执法成本,不给同事增加负担,他加班加点花了不到二十天,赶在离沪前审查起诉了。几个月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回上海,对这起纷繁复杂的大案出庭公诉。
拥有办案能力、经验和高度责任心的王晓林,带着上海检察机关的重托去了西藏。胸闷、头晕、失眠,王晓林是捧着氧气瓶开始援藏工作的。到达海拔四千多米的日喀则地区的当晚,他躺在床上测了脉搏,心跳每分钟竟有一百二十,大脑胀痛得似乎听到血液流动的声音。一周后,身体逐渐适应少氧环境的他便投入了工作。
接受第一个案子后,他很快意识到,藏区的反渎工作绝对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这年9月,王晓林在听取下属汇报工作时,留意到一起渎职案——某县商务局局长、建设局局长涉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案。该案立案侦查一年,至今未能提起公诉。
很快,他就找来了承办检察官进行沟通。检察官表示,由于少有涉及矿产资源开发的案件,难以找到相应的法律条文进行定罪。他二话不说,调来卷宗,花了一周仔细审阅,又上网查找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仔细参读,将案件证据与事实一一进行对照,初步断定两名嫌疑人涉嫌犯罪。随后,他三下某县,带领办案人员对相关证人进行调查取证。后连续加班三个昼夜,对几名嫌疑人进行讯问,终于突破了案件……
然而,该案最大的难点不在于案件的复杂性,而在于查案中的重重阻力。他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他磨破了嘴皮子,终于攻破一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得到了有罪供述,本以为凭借这份关键口供可以查清案件,不料当天深夜11点,这名被取保候审的嫌疑人又到检察院翻供!在这样的情况下,检察院依法对其进行了拘留。
第二天一早,县检察长受到了当地负责人的责问:“你们拘留这个人却不报告!”“地方政府干部犯事,地方政府的形象当然也会受些影响”,王晓林笑着说,“可是都已经拘留了,他们还能怎么办?”
当然,王晓林也有自己的办法。他花了一周详细地撰写了3万余字的侦查终结报告后,带领承办人前往自治区检察院向主管领导汇报案情。自治区检察院当即表示支持,使案件得以顺利移送起诉。
从细微处改变
办案中的阻力不仅有来自外部人员的干预和抵制,还有来自内部人员的执法理念问题。对此,王晓林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依据法律规定,律师只要凭借律师介绍信、委托辩护函等相关文件,就可以前往看守所申请会见犯罪嫌疑人。而当地有时不允许律师接待当事人,也不允许律师阅卷。
不仅如此,王晓林发现当地案件判决后,承办人有不向领导汇报的情况。他立刻要求整改:“根据规定,一审法院做出判决之后,五天之内要进行审查的。这涉及到抗诉和不抗诉的问题,直接影响当事人的权益。”
从法律程序操作到办案流程梳理,王晓林感觉自己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这样不规范。”
“最大的问题,是人和人之间观念的差异。毕竟两地社会发展背景不一样,对一些法律问题的认识有冲撞。”通过观察和接触,王晓林认识到,缺乏程序意识是导致不规范的根源。他决定从基础的改变做起,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授上海的工作经验。“就算是最微小的改变也是值得去做的。”
2011年,在他办理一起涉及农牧民安居房重大质量问题的渎职犯罪案时,还指导撰写了《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中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对策与建议》。该文获得了当地地委、行署的高度重视,相关的主要领导对此做出了批示,印发到地区各有关单位,要求整改。
桥梁和纽带,这是王晓林对自己在援藏任务中的定位。在抵达日喀则后,他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调研,了解需求,收集并统计援藏资金需求的数额和具体用途,并撰写情况汇报给上海联络组。最终,他成功为日喀则检察分院争取到了510万元的援藏资金。
另一方面,他又是汉藏两边的文化使者,有的放矢地组织两地的互访活动。他说:“在面临汉藏文化、宗教、民族等多方面差异的同时,要理解地方文化和观念,用融合的方式去化解碰撞。”他回忆起自己初次面对糌粑无从下手,地方干部便教他怎么吃。如今他已经能笑着告诉上海来访的干部们,糌粑要用酥油茶慢慢和着吃。
从家庭中汲氧
问起他援藏面临的家庭困难,王晓林却一再强调:“老婆和儿子挺支持的,儿子为我感到很自豪,他说爸爸是英雄。”
其实,他们一家和上海普通的三口之家一样。当时王晓林的儿子刚进入小学,正需要父母呵护教导的年纪。他的妻子是钢琴老师,上班并非朝九晚五。有时当儿子刚放学到家,妈妈也许才出去教书。援藏前,王晓林告诉领导:“家里人完全理解、完全支持的,家里的事情都已经安排妥当了。”
然而,就在他援藏的第二年春节前夕,一直照顾他儿子生活的岳母,在为家里打扫卫生时,不幸摔伤而突然离世。王晓林得到噩耗,匆匆赶回上海,心情沉痛地抚慰家人,觉得格外内疚……
三年里,王晓林面对的不仅仅是恶劣的自然生活条件,还有两地人在宗教、工作和生活意识上的巨大差异和反分裂斗争的特殊环境。王晓林直言自己有过很多的不适应,以至于接到八岁儿子的电话:“爸爸,我好想你。”他会情不自禁地落泪。
王晓林说:“在西藏,我们缺氧不缺精神。”援藏,使王晓林看到了一个新的境界——逆境里最需要的是一颗永恒不变奉献的心,这颗心会给人以勇气和力量,能推动着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本文发表于《上海支部生活》2015年04下)